机器人

中科新松许小刚:拒绝一味追求高自动化和柔性生产

一一打造人与机器人的互动互联,实现人机共融。

  • 潘嘉迎
  • 2021-12-22

在日前举行的“数智化跃进 产业链飞升”论坛活动上,中科新松智能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许小刚出席“专精特新”专场论坛,并以《协作机器人“对话”智能制造》为主题展开演讲。

许小刚针对目前智能制造的痛点,进行了深度解析并指出问题解决方向,他认为,人工劳动力和数字劳动力(机器人),是智慧工厂与智能生产的主角,智慧工厂不是无人工厂,不能一味追求高自动化和“一边倒”的柔性制造,只有打造人与机器人的互动互联,实现人机共融,才是推进智能制造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。

▲ 中科新松智能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许小刚

01  厘清“智能制造”认知误区

针对国内2021年制造业的情况,中科新松智能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许小刚进行了剖析,他认为,伴随着人工成本快速上升、模块化理论兴起以及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成本快速下降,制造业模式开始出现深度变革。

“目前制造业可以分为两个大类,常用于冶金、化工等行业的流程型制造,常用于电子元器件、汽车、锂电池等绝大多数工业品制造中的离散制造。”许小刚说,近些年来,离散制造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倒逼下,正向“柔性制造”飞速发展,这正是协作机器人发力的战略洼地。

智慧工厂和智能生产两部分共同发展,才能够实现智能制造。在智能制造体系中,具有两方面的劳动力:人工劳动力和数字劳动力(机器人),这两者正是智慧工厂与智能生产的主角。许小刚认为,“未来的场景,一定是人机共融的场景。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人与机器人的互动、互联和共融,才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。”

许小刚分享认为,智能制造的核心,首先是一套网络(虚拟空间+物理空间),类似于阴阳两面,能够虚实结合;其次是要推进双重战略,两点发力,既具有领先的供应商和市场主导,又要发挥产业链的整体优势——自己一个人玩不行,要有上下游的支撑,有一个产业链生态来全面应对。另外,智能制造汇聚了三个集成:横向、纵向和端对端。

在谈到目前智能制造的痛点时,许小刚认为,“人”始终是制造的核心。如果想做无人工厂,需要很多条件,目前来说,投入产出并不划算——智能制造的价值与意义,不等于无人化。在智能制造的过程中,需要对生产组织和工作流程提前梳理,突破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局限性,充分实现人机互动互联,解决柔性制造的难点,并适应流水线到网络化生产的变化——这必须具备适度的数据采集能力。

02用智能终端解决行业痛点

许小刚认为,工业4.0体系在推广中也存在诸多痛点,例如工厂机器人装配的全新搭建与改造如何平衡?学术与技术论证更多地指向大型工业场景,小规模场景适用吗?效率和成本如何平衡?场景建模与落地实施的动力在哪里,谁先做?“一方面我们要加速推进产业升级,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投入产出,同时关注生态链配合,才能解决这些痛点。”

 “传统工业机器人存在很多局限性,我们用智能终端重新定义机器人。作为国产协作机器人领域的排头兵,中科新松立足市场需求,为客户提供更为个性化、多样化和可扩展的机器人全方位解决方案。”许小刚强调。

拓展协作机器人的市场阵地,要充分评估用户端的实际情况,满足客户需求。许小刚举例说,柔性制造存在“功与过”,柔性并不都是好的——例如产品的规模大了,投资成本就会很高,管控成本、库存、研发都会存在很多问题;而机器人自动化程度也并不是越高越好,因为这涉及到上游供应商,如果代价过高,产出比率就不足,针对这些痛点问题,必须仔细考虑,要符合国内国情,做好投资决策。 

“在以协作机器人为主体的多可®智能移动机器人系列上,我们花了很多精力,主要是研发上的投入,2015年就做出了7轴机器人,未来几年竞争会更激烈,我们要适应这个趋势。”据许小刚介绍,新松多可®协作机器人具有安全、轻量化、便捷使用、可拓展性及OTA平台数据管理等功能。轻量化和便捷使用特性,使机器人更加灵活,减轻部署与使用成本,实现降本增效,也解决了如何实现柔性制造的问题。而安全性,则是人机协作的基础;这必须打造完整的生态配件体系,通过机器人+视觉、机器人+力控等模式,为协作机器人提供空间感知能力;“拓展性及OTA平台数据管理,能够让协作机器人成为数字化、智能化的载体,实现数字采集与人机共融,为智能制造提供更多可能。”许小刚说。

企业回放

新松协作机器人

微信:siasun-cobot

电话:400-088-5288-8002

邮箱:cobot.in@siasun.com

官网:www.siasun-in.com